大快人心,终于拿中介行业开刀了|全球今日讯
房产中介行业,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考验。
01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昨天下午,两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规范房地产经纪服务的意见》,就二手房中介费、操纵经纪服务收费等问题,提出了具体监管要求。
原文一共提及到了10条意见,核心要点有三:
1、全面在市县推行经纪从业人员实名登记。
这个制度的最大好处就是,有利于规范中介人员的行为,继而提高行业的服务素质。
因为一旦中介人员有什么歪心思,房东、买家和租客转身可能就会对其进行实名举报,有了这个压力与约束,想必大家都不敢有什么歪心思,规规矩矩地做好服务。
2、合理降低住房买卖和租赁经纪服务费用,鼓励按成交价格越高、服务费率越低原则分档定价。
关于这点,呼声是最高的。在不少购房者看来,中介费太高了,是时候该降降了。
意见里明确提出,不仅买卖住房的费用要适当地降一降,租赁经纪服务费用也要降。
至于分档定价,这个是非常合理的,也是目前不少城市正在实施的政策。
以深圳为例,深圳房产中介费的规定是3%,但都是可以谈价的,实际上都会低于3%,毕竟200万的房子和2000万的房子,如果按照同一个点来计算佣金,那就相差了10倍,显然太夸张了。
早在去年,就有传闻说要降低中介费,不管最终降多少,利好的都是购房者,尤其是豪宅买家,能省下一笔小费用。
3、未经当事人同意,房地产经纪机构及从业人员不得收集个人信息和房屋状况信息,不得发送或拨打商业性电话。
身为买房人,都有过这样的苦恼,买完房后就被各种电话骚扰,个人信息没有得到保护,对于这一点,意见里明确说了,要加强保护个人信息。
只有当这个行业越来越规范,购房者的服务质量才得以保障。
02
值得思考的是,高层为什么要在这个时间节点,拿中介行业来开刀?
除了这个行业水太深,优化房产中介模式之外,最重要的原因是:促成交。
所有的放松调控政策,都是降低购房成本,而不是降低房价,实际上是以通过降低购房成本来促进交易,促使更多人去买房,这是放松调控的本质。例如:降首付成数,降税费,降利率等等。
所有的收紧调控政策,都是提高购房成本。通过提高购房成本来限制交易,从而抑制更多人的买房需求,这是收紧调控政策的本质。例如:提高首付成数,提高税费,提高利率等等。
最近几天,有一则新闻,昆山开发商降价7折卖房,结果被处罚了,说是擅自大幅度降价销售,扰乱了房地产市场正常秩序。
为什么不是人们想象中的降房价去库存?
因为大幅度降房价,只会导致库存更多,而不能实现去库存的目的。
想要实现去库存的目标,那只能通过涨价去库存。因为买涨不买跌,追涨又杀跌,这是人性使然。
去年深圳房价整体跌了两三成,很多刚需一夜消失,真相是什么,难道真的是人们没有购房需求了吗?
真相是——
世上本没有刚需,房价上涨刚需就多了,房价下跌刚需就少了。买房本不是刚需,赚钱才是真正的刚需。
03
回到拿房产中介开刀这事,未来中介行业会不会消失?
答案是不会。
从古至今,房产经纪人一直就存在,不管时代怎么发展,只要人们还有购房需求,中介行业都会有市场,只是每个时期所体现的模式不一样,但不可能会消失。
上周盛传的“Q房网倒闭事件”,最终被辟谣倒闭是假消息,但是深圳所有的直营店,确实已经关闭。
作为深圳本土龙头中介,Q房网成立至今超过20年,一个时代落幕的背后是楼市不景气。
据统计,深圳房产中介在高峰期的时候有6万多人,而去年深圳二手房成交量仅2万出头。
这个成交量,根本不足以养活这么多中介。
虽然,都知道春天迟早会到来,但很多人可能已经等不到春天了。
就像马云说过的那句经典名言:
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会很美好,但是绝大部分人都死在明天晚上,看不到后天的太阳。
最后,记得关注我,每天带你揭秘更多深圳楼市的最新动态。
无论是刚需还是投资买房,如有具体需求,关注后可以私信我,解锁更多关于深圳、东莞和广州的买房黑科技。
标签:

进入了发展快车道 冷链行业市场规模正在快速膨胀
2022-03-21

行业正站在风口 数字化时代在为传统的自行车产业赋能
2022-03-21

以做强实体经济支撑为重点 成都单个项目年度计划投资同比提升
2022-03-21

拥有多个国际赛事的直播版权 广州游戏电竞企业业绩向好
2022-03-21

投诉量激增 直播带货存在这么多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022-03-21

工作专班深入到各企业 春寒料峭挡不住松原市施工热情
2022-03-21

引导企业向提供“产品+服务”转变 湖南加快智能农机服务化转型
2022-03-21

创新平台建设和科技成果转化 德州加大力度重奖创新
2022-03-21

潜在风险进一步放大 商品房现房销售已是大势所趋
2022-03-21

有序复工复产 1—2月份工业经济发展新动能持续增强
2022-03-21
进入了发展快车道 冷链行业市场规模正在快速膨胀
行业正站在风口 数字化时代在为传统的自行车产业赋能
以做强实体经济支撑为重点 成都单个项目年度计划投资同比提升
拥有多个国际赛事的直播版权 广州游戏电竞企业业绩向好
投诉量激增 直播带货存在这么多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工作专班深入到各企业 春寒料峭挡不住松原市施工热情
引导企业向提供“产品+服务”转变 湖南加快智能农机服务化转型
创新平台建设和科技成果转化 德州加大力度重奖创新
潜在风险进一步放大 商品房现房销售已是大势所趋
有序复工复产 1—2月份工业经济发展新动能持续增强
多层次高频调度 1至2月河北省工业运行先行指标稳中有增
以车路协同为基础 智能交通推动城市交通绿色高质量发展
人才短板成为制约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节点
通过技术手段整合调配供给资源 家政行业不断提质扩容
强化产业链深层次合作 加强重大装备国产化“一条龙”模式构建
如何进一步提升纳税人缴费人的减税降费获得感?
探索建设大数据及网络安全示范试点城市有哪些积极意义?
对制造业中小微企业实施缓缴税费政策有哪些积极意义?
进一步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消费者需注意辨别谨慎消费
将“走出去”变“请进来” 西安贸易产业转移承接作用不断得到增强
厦门应如何融入“数字中国”的重大战略发展大局?
江苏省如何不断满足老人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
建设一体化的职业健康信息管理平台 天津职业人群保障加强
潜力持续释放 1—2月乡村消费品市场恢复略好于城镇
直接对接社会化服务 楼宇调解室将整体提升青岛劳动争议水平
成功化解纠纷11.47万件 银保监会服务质量日趋提高
春雷响百虫出 惊蛰文化在其他方面有了进一步发展
青绿山水画在古代山水画发展史上有着怎样的影响与地位?
开播即爆款 “文化类节目收视率低”这一固有印象被推翻


- 涵盖了109件真迹作品 凯斯·哈林展览将持续至6月13日
- 带有一点自信的自嘲 “隔路”是另一种味道的“凡尔赛”
- 与文渊阁前后呼应 “何以中国”特展隆重致敬文化大成
- 严重者可造成暂时性失明 享受冰雪运动要注意眼睛的健康防护
- 种类繁多让人眼花缭乱 选购牛奶时需要重点关注什么?
- 网课让孩子感到不安焦虑怎么办?八问八答回应广大家长关切
- 循环系统很容易受到刺激 “倒春寒”期间老人该如何做?
- 青少年患者睡眠问题日趋增加 9条建议为孩子助眠
- 我国肥胖人群正逐年递增 不良饮食习惯是重要诱因
- 如何减少噪声对听力的损伤?这份耳部和听力保健小贴士请收好
- 强化住房限购措施 西安限购限售范围进一步扩大
- 多种方式增加供给 进一步降低新市民和青年人的居住成本
- 预计9月下旬海口可实现安居房申请网上办理
- 政策调控力度持续升级 8月百城二手房市场均价止涨转跌
- 8月中国新房找房热度依然保持平稳 环比微涨0.2%
- 进一步加强商品房销售价格备案管理 今年全国楼市调控刷新历史纪录
- 西安第二批集中供地中28宗为现场拍卖方式出让
- 细分化需求得到释放 房屋居住的属性越发凸显
- 佛山顺德龙江近日挂牌商住地起拍价约19.88亿元
- 青岛市4宗地竞品质抽签结果出炉 地溢价均约15%
- 坚持政策支持、多方参与 浙江版保障性租赁住房明确新增比例目标
- 简化审批流程 武汉将实现房源申请配租全程网上办
- 哈尔滨新增本土确诊病例3例 活动轨迹公布
- 哈尔滨市公布3例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活动轨迹
- 山东深耕文化资源 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 今年新增952件(套)!南京大屠杀再添新证
- 四川非遗传承人张雄志:巧手捏面塑 指尖传非遗
- 10月以来我国寒潮为何如此频繁?中国气象局回应
- 56位残疾人士登上黄山 互利互勉共建生活希望
- 安徽潜山两车相撞 已致8人死亡3人受伤
- 上海洋山海关首次在出口货运渠道查获夹带卷烟
- 山西忻州古城:一城风华延续千年历史文脉
- 呼伦贝尔新巴尔虎右旗公布1例无症状感染者行动轨迹
- 新增“53+1” 内蒙古累计本土确诊病例增至185例
- 昆明公安打击破坏生物多样性犯罪 抓获130名涉案嫌疑人
- 山西朔州“11·11”较大透水事故调查报告发布 对38人问责处理
- “海关国门小卫士”竞争上岗 淘汰率接近一半
- 深圳摧毁特大品牌化妆品走私网
- 28人被问责!山西石港煤业“3·25”事故调查报告公布
- 湖南韶山以河长制带动全民治水 让每一处水面“长治久清”
- 上海市奉贤区人大常委会原党组书记袁晓林被“双开”
- 民进会员谈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心怀大我 敢讲实情
- 80岁“留守”奶奶短视频诉孤独 千万网友心疼:我们陪您唠嗑
- 40年来为子弟兵送出1.3万余双布鞋和鞋垫的“布鞋奶奶”走了
- 当男幼师是什么体验?他们说:有委屈尴尬 但大部分是幸福
- 庐阳警方通报幼童坠亡事件:嫌疑人已被刑拘
- 内蒙古新增本土确诊病例53例、本土无症状感染者1例
- 哈尔滨市启动部分地区第一轮全员核酸检测
- 四川通江发生两车相撞事故 致3人死亡
- 11月谣言在“身边”,别信这些无稽之谈